杏彩网站登录平台

发布会直播

时间: 2023-12-27 22:23:31 |   作者: 柜门系列

  今天,我们邀请到省煤田地质局党委副书记张玉洪先生,科技与对外合作处处长陈辉先生,第五勘探队队长陶会林先生,规划勘察研究院理事长李小彦先生,共同为大家介绍地质技术赋能山东省绿色低碳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今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省煤田地质局牢牢把握“走在前、开新局”目标要求,创新实施“113388”发展的策略和思路,聚焦主责主业和公益职能,发挥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海洋地质、水文地质、测绘地理信息、检验测试等技术优势,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河、湖、海、泉、地下”五大水源,纵深推进地上地下、从泉到海的保护治理大格局,以高水准地质服务赋能山东绿色低碳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前三季度,全局主要经济指标在去年快速地增长的基础上,又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发展质量和公益属性明显提高。下面,我将有关内容作简要介绍。

  一、“42条”硬举措护河,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发展地质服务样板。主动对接省政府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制发《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工作实施方案》《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支持沿黄25县(市、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工作方案》等文件,明确加强科研平台和创新团队建设、提供公益地质技术服务、打造生态保护修复品牌等42条举措,面向全省16地市提供生态功能区保护修复、环境污染系统治理和减污降碳、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等技术支撑。前三季度,围绕黄河流域山东段历史遗留矿山,开展了生态修复现状调研、生态破坏与污染状况调查评价,完成565处矿山调查及淄博、潍坊、临沂、日照等地270个图斑调查,查明了矿区生态问题现状,为废弃矿山变成绿水青山打下了良好基础。作为唯一技术支撑单位,服务菏泽市申报黄河入鲁(菏泽段)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国家级、省级工程。深入黄河三角洲核心地带,对6市19县开展土地利用安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探索建立起了黄河三角洲碳汇调查和评估新方法。联合省科协、德州市政府举办“黄河流域生态修复技术发展论坛”,汇集沿黄地市自然资源部门、全国地质行业的100余名院士专家和部门专家领导,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能源资源保障、地热能开发利用等重点领域进行深入探讨交流,提出建设性意见,有力推进了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向中国科协提交了黄河下游生态保护修复对策和措施决策咨询建议,获得专家充分肯定。我们还圆满完成了省内第二大河徒骇河航道(荣乌高速至滨州东风港段)水下地形图绘制任务,利用多波束技术测量航道水下高程点,把水下不可见的地形绘制成精准的可视地图,为河道通航设计和后续施工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参与的沭河流域(莒县段)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重点工程,全面系统查明了ECO受损情况,助力地方成功获批2500万元省级矿山生态修复专项财政资金支持。

  二、全域“生态体检”护湖,护航山东最大湖域“一核一屏二带三区多廊”生态保护格局。承担了山东最大湖泊南四湖(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多项性生态地质调查与评价项目,这是全省第一个湖泊生态地质调查项目,我们综合运用无人机、无人测量船、水文监测等先进设备和技术方法为一体的“湖-地-空”调查技术体系,对南四湖全域水文环境、生态环境、水土质量、水体分布等进行全方位专业化地质“生态体检”,完成l417个地质调查点、263个遥感图像核查点、1002个物理点、单波束测量45公里、浅层剖面测量45公里、高密度电法测量21.1公里,为湖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助力构筑南四湖流域“一核一屏二带三区多廊”生态保护格局,形成了可借鉴可复制的山东经验。我们还在南四湖区域实施了生态保护和修复、菹草综合治理试点、管护点建设、勘界定标、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青头潜鸭”种群及生长环境保护和恢复等多项重点项目。其中,“青头潜鸭”种群及生长环境保护和恢复项目意义重大,青头潜鸭2012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度濒危物种,目前估计全球种群数量不超过5000只,被称为“鸟中大熊猫”,是我省内陆湿地唯一一种全年稳定栖息繁殖的极度濒危物种兼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该项目的实施,有效保护和改善了南四湖湖域水质,为青头潜鸭等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促进了生态功能的可持续发展,达到了保护国家珍稀物种基因库的目的。另外,我局实施完成的济宁南四湖湿地保护恢复项目,治理水域2000亩,全面消除了整治区劣五类水体,使流域内南水北调干线%。

  三、“一核两翼”布局护海,激发地质工作由陆地向海洋延伸蓝色新动能。主动服务“海洋强省”战略部署,依托海洋地质院士工作站,确立了以海洋地质为核心、生态地质和地质勘查为两翼的“一核两翼”差异化发展布局,高质量完成了沙滩冲淤演化研究、海洋牧场调查、海岛综合调查、海洋碳汇调查等海洋项目20余项,为海岸带地质演化和生态保护提供了宝贵的基础资料。对15个国家级、省级海洋牧场开展了地质调查,查明了调查区海水水质主要为第一类、第二类,能够很好的满足海洋牧场建设要求,圈定了1000平方公里海洋牧场适宜性评价区域,构建了海洋牧场生态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体系,制定了《投礁型海洋牧场生态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技术规范》区域标准,科技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开展了省政府“山东省海洋碳汇技术研究现状”重点课题调研,对全省滨海湿地蓝碳ECO的修复与保护提出了科学建议,为省政府决策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积极地推进日照滨海蓝碳ECO碳汇潜力评价,探索“以碳为主线、从源到汇”的蓝碳调查研究体系,开展滨海盐沼湿地碳汇、海草及渔业碳汇等研究,作为省内受邀的唯一一家地勘单位,加入山东省海洋碳汇产业联盟。在日照海底地层中发现了可作为海岸带修复保护人工抛沙的砂源,据此创新提出了海岸带修复保护模式,海滩稳定性调查监测评价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为同类型海岸带修复保护提供了重要参考。我局承担了省政府“山东省重点沙滩调查与修复现状”调研课题,查明了青岛石老人海水浴场沙滩、西海岸金沙滩海水浴场沙滩、日照海龙湾人造沙滩等重点沙滩现状,针对资源底数不清、修复任务重、修复协调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提出了开展全面普查、建设“数字沙滩”智慧管理平台、实行沙滩保护修复“滩长制”等举措建议。

  我局格外的重视泉水、地下水“防、保、治、用”等方面的科研平台建设、科学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工作。其中,济南中心城区地铁建设与泉水敏感地带广域电磁法探测、济南市重点渗漏带补给入渗功能研究与评估等泉水项目,为针对性地开展泉水保护、精准补源等工作提供了解决方案。泰安市“双源”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青岛等地市地下水污染源及周边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等项目,为地下水污染源源头预防和风险管控,提供了数据支撑和实施依据,对保障地下水安全、维护公众健康具备极其重大意义。以上项目所使用的城市强干扰下的广域电磁探测、“井下电视”地下水环境调查等技术,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今年7月,习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8月,省委书记林武在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暨美丽山东建设推进会上指出,要把美丽山东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以绿色低碳高水平发展先行区建设为牵引,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促进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让齐鲁大地蓝天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下一步,省煤田地质局将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锚定全省“走在前、开新局”目标要求,按照局党委“113388”发展的策略和思路,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绿色低碳高水平发展先行区建设、海洋强省战略等重点任务,狠抓关键技术攻关,强化科学技术平台支撑,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队伍,综合运用“防、保、治、用”地质技术打好碧水保卫战,守好“河、湖、海、泉、地下”五大水源,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厚植高水平发展绿色底色,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贡献煤田地质力量。

  感谢您的提问。大家都知道,在济南建设地铁绕不开的问题是“保泉”。地铁建设到底会不会对泉水喷涌造成影响?要想知道答案,就需要搞清楚,泉水的径流通道到底在哪里,只有避开泉水敏感区,地铁建设才不可能影响泉脉。为此,我们加入了中国工程院何继善院士牵头的攻关团队,联合多所高等院校在济南中心城区与泉域重点渗漏带开展了广域电磁探测等一系列重点研究项目,系统分析了1700平方公里的水文地质资料、1100余个钻孔资料,利用广域电磁数据,构建了济南中心城区7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三维地电模型,获得了地下1000米以浅的地质-地球物理信息,解释了地层、构造、岩浆岩的空间展布特征,圈定了四大泉群的主径流通道位置,重点分析了经十路、泺源大街、泉城路、明湖路的地下结构建设与岩溶水或裂隙水之间的相互影响,经过专家反复研讨论证,认为目前的轨道交通建设方案不可能影响泉群喷涌,为泉水保护和地铁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我们依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煤田地球物理重点实验室和城市地下空间探测济南市工程研究中心组建了攻关团队,引入了地质雷达等先进探测设备,开展城市复杂环境下精细探测技术探讨研究和应用。在“7·20”郑州特大暴雨期间,我们第一时间组建防汛救灾应急技术团队奔赴现场,完成3条主干道近10余公里路基勘测,排查包括多所中小学在内的地下空洞等隐患点35处,及时提出应急措施和治理方案,有效遏制了灾情影响扩大,维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另外,还开展了主动源电磁法、城市高精度地震等研究,成果荣获山东省自然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山东省十大优秀地质成果、中国工程地球物理优秀论文奖等多项科技奖励,培养了山东省先进工作者、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人员等优秀人才,团队入选中国科协黄河下游地质环境监视测定与承载力评价决策咨询专家团队。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的发挥技术、人员、设备等优势,总结提升济南“保泉”服务工作经验,深耕细作技术创新,争取在泉水保护与济南地铁建设协调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同时,积极开展城市防灾减灾、灾害调查及灾害应急抢险救援工作,针对城市可能面临的自然、人为灾害及其他地质环境威胁,配合各级政府防灾减灾工作部署,抓好应急地质调查,提高防灾减灾技术水平,为城市公共安全提供坚强地质保障。

  感谢您的提问。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支撑ECO的关键要素。和地表水相比,地下水更新慢,污染易积累,而且污染以后短时期内难以恢复。为保护好地下水资源,我们投资1亿元建设高标准地质实验中心,硬件设施达到省内一流水平,检验测试能力大幅提升,检测范围涵盖矿井水、农村灌溉水、生活饮用水、地下水和废水等领域的无机指标、有机指标、微生物指标、放射性指标等检测指标300余项,实现了地下水、生活饮用水、灌溉用水等水类指标全覆盖。同时,把井下电视、超声成像、流向流速测井等地质技术应用到了地下水调查中,通过井下电视和小口径超声成像技术,对井壁结构和取水层位进行直观观测,大幅度的提高了野外调查精度。

  今年以来,在全省开展了地下水国控考核点环境调查、农村饮用水水质抽检、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重点行业企业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等一批重点项目,查明了地下水环境现状,排查了潜在的地下水污染源,制定了地下水环境保持方案和达标方案,为地下水环境的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其中,开展的全省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重点工业区域地下水环境调查项目,对青岛、威海、聊城等市的地下水环境状况做调查,查清了区域地下水动力场特征和质量状况,对水质状况做科学评估和溯源分析,提出了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的具体措施。正在开展的泰安市“双源”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项目,针对泰安市40余家工业公司场地开展地下水环境调查评估,目前,已全部完成现场踏勘工作,其中,11家单位的调查方案已通过专家评审。通过一定的调查评估,基本摸清区域内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分析污染范围及污染程度,进行污染源识别、污染途径分析,为地下水污染源源头预防和风险管控提供数据支撑和实施依据。正在实施的全省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水样采集和分析测试工作,为省内9市45县860余个农村的饮用水保护提供重要数据支撑,全方面提升了农村供水水质,保证农村居民喝上干净安全的水。

  感谢您的提问。我从平台建设、服务方式、项目开展、品牌建设4个方面,对“42条举措”部分重点内容向记者朋友们作简要介绍。

  一是平台建设上,更突出科学技术创新。快速推进沿黄地市研究机构建设,按照我局区域发展工作部署和局属各队院重点服务区域划分方案,率先在沿黄有关地市建立研究机构。立足全省实际,建立协同工作机制,集聚多方科研力量,积极开展黄河流域综合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与实践,引领区域创新发展。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历史遗留矿山生态地质环境修复、自然灾害防治以及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等工作,加强相关方面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可行性建议。

  二是服务方式上,更突出主动性。着力推进向全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公益地质技术服务工作,按照局属各队院重点服务区域划分,主动对接地市,率先推行“一市一专班、一市一清单、一年一报告”公益地质服务机制,做好各自服务区域工作。发挥队院自身优势,加强合作,相互支持,建立横向协作机制,推行“1+N”合作模式,倾力打造山东煤田地质公益服务品牌。

  三是项目开展上,更突出基础性战略性引导性。认真贯彻落实《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文件要求,主动服务绿色低碳高水平发展先行区建设,利用山东省地热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平台,开展浅层和中深层地热资源调查评价,开展好德州、滨州、聊城、泰安等地市的地热井、盐穴储能等项目,推进清洁能源规模化、绿色化开发利用。积极开展取热不取水、超长重力热管技术等新技术探讨研究,提高地热勘查开发利用水平。对省内现有采用地源热泵的公共、民用建筑开展能效诊断工作,通过节约能源改造等措施降低能源消耗,助力绿色建筑发展。积极开展民用散煤、民用型煤质量检验等工作,为全省推广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四是品牌建设上,更突出公益性。做强应急救援品牌,近日我局山东矿山钻探应急救援中心已成功获批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山东特勘队,这也是我省第1支、全国第2支矿山钻探应急救援国家队。做优生态保护修复品牌,总结参与泰山、沂蒙山、南四湖、东平湖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修复成功经验,不断的提高技术水平和工作上的能力。做精防灾减灾品牌,主动服务省委省政府地质灾害防治有关工作部署,把我局专家队伍、技术装备纳入各级地方政府部门的专家队伍建设和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装备保障体系,助力地方地质灾害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感谢您的提问。去年以来,局党委创新确定了“113388”发展的策略和思路,明白准确地提出了大力实施“科技立局、创新兴局、人才强局”的三大战略和“八大创新工程”的具体任务要求,把“科学技术创新工程”列为“八大创新工程”之首,不断加大科学技术创新工作力度,召开全省煤田地质科学技术创新大会,对先进团队、集体和个人进行了表彰,持续开展“科学技术创新攻坚年”活动,举办科技周交流活动,开展学术交流4场,举办科学技术创新实物成果展。研究制定2023-2025年全局科技发展规划、《关于加快完善科学技术创新发展激励机制的实施意见》,建立了全局重点研发项目库,进一步完善了科技管理制度。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工程项目科研化”项目作为科研工作的主战场、资金投入的主方向,推动解决关键核心问题16个。

  我局创新构建的生态保护修复“泰山模式”,在全国被作为典型科技项目经验推广。“沂蒙方案”和矿井隐蔽灾害治理“昌吉模式”“山东方案”,走在了全国前列。在矿产国情调查中,“矿区合并”建议被自然资源部采纳并在全国推广。创新提出了煤炭勘探与资源评价新的研究方法与技术,建立了以地球物理勘探为主的“六位一体”协同勘查关键技术体系,时间-深度转换误差整体优于行业标准50%以上,勘查精度由分米级提升至厘米级。创新提出“禹城式”富铁矿成矿模式和“煤铁共盆”成矿新理论,打破了长期以来“找煤的不管铁、找铁的不管煤”的行业壁垒,获得院士专家的广泛认可,开辟了富铁矿找矿新方向,取得了一系列找矿重大成果,推动部省建立齐河-禹城整装勘查区。目前,全局现有科学技术创新平台29个,包括2个山东省院士工作站、1个山东省煤炭资源数字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山东省非常规能源勘查技术创新平台、山东省采煤塌陷地和采空区治理工程研究中心等4个研究中心,第三家院士工作站——刘嘉麒院士济南市院士工作站也已通过现场考核、认定公示,全局科学技术创新平台综合体系初步形成,为全省煤田地质事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蓄势赋能提供了强力的平台支撑。

  记者提问就到这里。大家如有别的需要采访的内容,请联系省煤田地质局政治工作处赵松刚,联系电线。

返回列表
关注微信公众号
了解我们最新产品